陈跃洲:中国福建鸸鹋养殖第一人

陈跃洲:中国福建鸸鹋养殖第一人-插图

鸸鹋,可能没多少认识这种动物,但如果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,“澳洲鸵鸟”,也许就会有人知道。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,也是世界第二大鸟类。澳大利亚的国徽上,左边是袋鼠,右边的动物就是鸸鹋。

在中国,除了动物园能够看见它的身影外,只有极少的养殖基地能看见它们。而在福建永安的深山之中,却有一个鸸鹋王国。这些鸸鹋的主人叫陈跃洲,一名80后的青年。你可别小瞧了他,在短短两年里,正是这名年轻人,在永安市小陶镇打造出了这个鸸鹋王国,这里现在是福建养殖鸸鹋最多的地方。

  永安深山里的鸸鹋王国

走进三明永安市小陶镇坚村的鸸鹋养殖基地,只见田野上专供鸸鹋食用的玉米草郁郁葱葱,200余只鸸鹋挤在栏门口等待喂食。

这天,其中一只鸸鹋,被困到了栅栏中间的夹缝里。这些鸟可是陈跃洲的宝贝,担心鸸鹋会受伤,陈跃洲刚想靠近检查,就发生了意外情况,受了惊吓的鸸鹋不高兴了,踹了陈跃洲一脚。

成年鸸鹋身高至少1.5米,腿劲儿特大,爪子又大又利。陈跃洲的大腿上被踢出了血印。被踹到,这对陈跃洲而言,是很平常的事情,他并不当一回事:“裤子经常会破,我牛仔裤已经被它们踹破了好几条了。它们胆子有点小。”

按照国家林业部门关于特种养殖的规定,鸸鹋养殖属于一般性养殖。早在1987年,中国就从澳大利亚引进了鸸鹋,但当时只作为动物园的观赏动物,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。2003年开始,国内才出现鸸鹋的规模化养殖。

在陈跃洲之前,福建几乎没人养殖鸸鹋。

2008年初,陈跃洲带着女朋友姚琼和创业伙伴杨建华,在距离永安市50多公里处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坳里,建起了两幢小平房,一幢住人,一幢住鸟。大山里第一次有了鸸鹋这种生物。

深山人迹罕至,每天只能跟鸟打交道,连四五十岁的周传顶都觉得寂寞,他在陈跃洲的养殖场打工快两年了。“外面的世界宽阔一些,这里面人很少。”

杨建华也说:“挺寂寞的,很少有人交流,除了跟那些不会讲人话的鸟叨咕几句。”

但是,听到鸸鹋的叫声,他们就把所有的苦都抛到了脑后。

“你问我觉得苦不苦,当时并不觉得很苦,因为我们心里面憋着一股劲。”陈跃洲的脸上带着自信,“我们的目标很明确:第一年养殖,三年自己做孵化,五年做屠宰场和初级加工厂。”

  不当白领,回家养鸟

2007年,大学毕业的陈跃洲在一家台资企业打工,不到三年时间,就在2000多个员工中脱颖而出,被提拔为中层干部,是全公司升职最快的人。陈跃洲却觉得打工一个月4000元的工资太少了,他不甘心。

“人家问我以后想干嘛,我说想去自己打拼,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。”陈跃洲说。

陈跃洲一边打工一边找项目,直到有一天电视中闪过的几个画面,让陈跃洲找到了机会。

2007年8月的一个晚上,同宿舍的杨建华拿着遥控器在换台,突然一个鸸鹋的画面闪过,一下子刺激了陈跃洲的神经。他抢过遥控器,把台换了回去。

杨建华回忆说:“这件事情的确有偶然性和戏剧性的。当时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说,这个东西不错,到时候自己弄块地去养。”

杨建华毕业于动物医学专业,陈跃洲大学的专业是食品加工。之前,两人在宿舍里就经常讨论关于养殖业的事。“养狗、养蛇、养蝎、养猪,这些我们都有讨论过。”

可是到底养什么呢?两人没有达成共识,鸸鹋的出现,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。

“和印象中的鸵鸟不一样,我们平常看到的鸵鸟比较大,后来才知道这个是鸸鹋,经济价值很高。”经过调查,陈跃洲了解到鸸鹋油提炼后可以用于化妆品生产,一公斤价值高达400~500元,鸸鹋肉在超市一斤可以卖到四五十元,而当时,国内的鸸鹋饲养量不到10万只,在福建几乎没人养。

巨大的经济效益,全国较少的养殖量,在福建几乎是空白,陈跃洲看见了巨大的商机。他认为鸸鹋会带来巨大财富,于是,他干脆辞职,并说服了同样想创业的杨建华,回到了老家永安。

“就是抱着创一番事业的想法回来的,信心满满的,激情满满的。”陈跃洲说。

而陈跃洲的辞职让家里人大吃一惊。陈跃洲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,一辈子种田。儿子好不容易走出大山,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,却辞职回家,这让父母难以接受。“工作停掉了,每天要吃要喝,家里有多少钱呢?”父亲觉得陈跃洲的想法很天真。

但陈跃洲很坚定:“做一件事情就要一心一意。我的后路是我还年轻。即使失败了,我可以再出去打工。”

按最基本的养殖规模建设,前期投入至少需要30万元,用来买场地、搞基础设施建设、为基地配置水电,以及买鸸鹋种苗和饲料。“几个人东凑西凑,手头上只有接近10万块。”家人、亲友都成了他们的借款对象。

他们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,租下了一片200亩的荒地,又从广州引进了鸸鹋苗。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,舍不得花钱,陈跃洲只能自己建鸟舍,自己整基地,以往安逸的生活变成了起早贪黑,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来。

本想着可以自己当老板,大干一场,但现实却给了他一次次的打击,就连现在还状况百出。

因为在深山里,所以常有山鼠、竹鼠出没,从山上引水的水管经常被它们咬破,断水是常有的事,而陈跃洲他们所有的生活用水都依靠这条200米长的管子。

为了省钱买饲料,陈跃洲他们就在养殖场边上种点红薯和青菜做伙食,为数不多的荤菜要去附近的山里找。陈跃洲已经有了心得:“会碰到一些动物,蛇啊什么的。山涧的石头下面,有时可以翻出牛蛙这种美食。”

女朋友姚琼跟他一起创业,还嫁给了他。养殖场地方实在太偏僻,手机信号都不好找,每次和家人通电话,都要漫山遍野地找上半天信号,所以他们很少打电话回家。惦记孩子,陈跃洲的岳父岳母就来看女儿。一到这儿,四周荒凉的景象让老两口一下子愣住了。“我爸爸妈妈没有太多的话,回去默默地抹眼泪。”姚琼不愿意多回忆当时的情景。

吃得不好,没水没电,陈跃洲觉得都不算什么。但他觉得很对不起家人,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,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。

  100元都凑不出,却拒绝500万元的投资

很多人创业苦于没有资金,对于陈跃洲而言,从创业开始,资金就一直是他的一道坎。在最困难的时候,他竟然连100元都凑不出来。

那时,养殖基地刚建好没多久,陈跃洲以每只500多元的价格买了250只鸸鹋。这批鸸鹋一旦出栏,就会有40多万元的收入。

大家都盼着那一天。每到晚上,微微亮光的手电筒,就是陈跃洲他们唯一的电器,照亮了黑暗中的养殖场,也照亮着陈跃洲的希望。虽然日子苦了点,但一切都按着他的预想开始了。

没想到三个月后,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,意外还是发生了。

鸸鹋胆小,受到雷声的惊吓,撞破了栅栏,跑出去了几十只,最远的跑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公路上。

“它们比较容易受惊,就是胆子很小。大的鸟受惊了,会一起跑向围栏冲撞,然后跑出去在草丛里面躲着。”陈跃洲说。

没过多久,又发生了更可怕的情况,很多鸸鹋变蔫了,开始一只只死亡。“发现的时候,我整个人都傻眼了。”陈跃洲说,“那个时候心很慌,因为如果不能控制,可能会整批死亡,我们整个项目、整个养殖场也没办法继续了。”

250只鸸鹋是陈跃洲全部的希望,陈跃洲赶紧去请了广州的专家,这才弄明白,鸸鹋的死亡竟然跟他们喂养的食物有关系。

陈跃洲之前决定养鸸鹋,有一个原因是得知鸸鹋吃草,饲料成本很低。由于一下子买了200多只鸸鹋,他们种的草根本不够这么多鸸鹋吃,情急之下,陈跃洲就开始捡菜叶喂鸸鹋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菜叶的保鲜期很短,极易腐烂。鸸鹋一旦吃了腐烂的菜叶,很容易得肠胃炎,如果没有及时治疗,就会引发鸸鹋死亡。

数只鸸鹋的死亡,让陈跃洲损失了3000多元,更糟糕的是,给鸸鹋看病,花掉了陈跃洲手里仅剩的一点钱。

鸸鹋的生长周期缓慢,一般要2年多才能长成出栏,3年才能产蛋孵化,期间不会有任何产出,而基地每个月要投入1万多元的成本。陈跃洲开始有点招架不住了。

2008年11月的一天晚上,陈跃洲第一次感到了绝望。他第二天要去进饲料,可摸遍了全身口袋,半个子儿也没掏出来,“整个仓库已经空了,但是我口袋里面没钱了。”

3个人凑了凑,竟然连100元都凑不出来。他们愁得一晚上都没睡觉,不知道第二天该怎么办,剩下的几个月该怎么办。

这次创业眼看就要夭折,而陈跃洲怎么也没想到,一笔500万元的投资自己送上了门来。

2009年7月的一天,一个人找到陈跃洲,一开口就要给他们的养殖基地投资500万元。

这个人叫余劼,是一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董事长。他和陈跃洲在一次政府举办的交流会上结识。听了陈跃洲的创业经历,余劼主动找到他,说要给他投资。“他跟我们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从学校出来然后自己创业,这些我们也经历过,所有一看到他就喜欢上了。”余劼说。

余劼告诉陈跃洲,说他可以帮他们离开偏僻闭塞的小山村,在福州市建一个大的养殖场,一起合作养殖鸸鹋。这对于他们来讲,像是天下掉下来一个大馅饼。用杨建华的话来讲,“相当于我们的铁路提速,以前要花掉5年甚至10年完成的事情,也许我们只用一半的时间就能达到目标。”

就在大伙儿欣喜若狂的时候,陈跃洲居然拒绝了这笔可以改变命运的巨款。这个决定让其他人很难接受。

陈跃洲坦言,在他拒绝的那一刻,很多人都劝过他。因为毕竟对他来说,如果有了这笔资金,这个养殖项目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一个比较大的跨越。大家都想不明白,陈跃洲怎么这么傻,对方没有提任何苛刻的条件,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,他偏偏挡在了门外,一心死守在这200亩的山坳里。

“肯定会很难很累,但是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。”当时他给出的解释,并没有让大家信服。

  3个月赚了50万元

拒绝了500万元的投资,为了让养殖场继续生存下去,陈跃洲又硬着头皮找亲戚借了3000元钱。

2009年3月,事情开始有了转机。“团委推荐我们去YBC,我们通过了他们的项目评审,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。”陈跃洲介绍说。

YBC导师李祖仁说:“鸸鹋油提取后可以用于生物药业,而三明市现在正在提出发展生物药业。其次,鸸鹋的肉很细嫩,是餐桌上一道很好的美食。这样一来,产业链就可以拉得很长。”专业人士的评价,无疑给陈跃洲打了一针强心剂。

而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,也让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。在永安团市委的帮助下,陈跃洲又向银行申请了贷款,总算渡过了难关。“我们当地的劳动服务部对待大学生返乡创业挺关心的,给我们批了一个5万元的贴息贷款。”

拿着这些钱当本钱,3个月,陈跃洲赚到了50多万元。

2014年7月,陈跃洲开着一辆皮卡出现在了永安市的街头,车后面载着一个大笼子,里面装着几只活的大鸸鹋,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围观。有一个酒店的厨师,当场就表示非常感兴趣。“我们做餐饮这么多年,还没做过鸸鹋这个菜,因为当时我们也没有这种原材料。现在想找一个新的菜品不容易啊。”永安市某酒店负责人叶美兰说。

2009年,陈跃洲就用这种办法,跟当地十几家饭店签了合作协议。“第一次拉了3只过去,卖了将近4000元。”对于第一笔交易,陈跃洲印象深刻。

2009年9月,他们迎来了养殖鸸鹋后的第一笔大收益,客户是做鸸鹋油的。“这笔卖了180多只,平均1只卖1300多元。”据陈跃洲介绍,这笔交易完成后,利润有5万元左右。

陈跃洲想打开更大的市场,可问题随之而来。鸸鹋体型太大,差不多1.5米高,陈跃洲不能到哪儿都带着两只大鸸鹋去推销。“我当然希望能找到一个更方便,更有效,能让更多人认识鸸鹋的方法。”

2010年10月,在一次孵化实验后,陈跃洲盯着一堆孵不出鸸鹋的废蛋发呆:难道这些蛋只能炒菜吃,是不是太浪费了?要知道,鸸鹋集中在冬季产蛋,一个产蛋季一只鸸鹋大概能产30个蛋,孵化不成功的几率是10%。

产蛋孵化,是陈跃洲创业中非常重要的一步。陈跃洲指着孵化机说:“这两台机器,花了2万多元。我们是买二手的,因为我们钱比较少。”一台机器,可以同时孵化300多个蛋,这样一来,他们可以实现自繁自养的目标,以后就不需要再向外面购买鸸鹋种苗。但与此同时,废蛋也越来越多。

陈跃洲灵光一闪,想到了一个办法。

从2011年11月起,陈跃洲开始频繁地参加展销会,每次他的鸸鹋蛋一亮相,便会吸引很多眼球。

“最早我们去参展的时候,有人问你这西瓜多少钱一个?也有人说你这个石头这么圆,哪里捡的这么多个?”拿着鸸鹋蛋,陈跃洲很是自豪,“这个又漂亮又很特别,是世界上唯一的墨绿色蛋壳。我就想,这么好看的东西,能不能把它们废物利用起来。”

陈跃洲从网上联系了几个蛋雕师傅,把鸸鹋蛋做成了工艺品,最贵的可以卖到2000多元一个。永安市蛋雕师傅李祖明介绍说:“鸸鹋蛋最表层是深墨绿色,接下来是蓝色,第三层更浅一点,是浅蓝色,第四层就是白色。我们雕刻的艺术品,层次感非常明显。”

鸸鹋蛋雕引起了人们对鸸鹋的关注。陈跃洲用一堆废蛋找到了推销鸸鹋的突破口。果然,陆续有外地企业开始跟他谈合作了。

罗奕凯是陈跃洲的客户,他正是慕名而来,“看到那个蛋的时候,就很诧异,有这么大的蛋,而且还很漂亮。”

陈跃洲把鸸鹋卖到了广东、广西等省市,建立了粗加工厂,把鸸鹋肉分割出售,鸸鹋肉140元一公斤,鸸鹋掌200多元一个。

这时候,对于当初为什么要拒绝500万元的投资,陈跃洲也说出了内心真正的想法:“他们公司主要做蛋业,像皮蛋、咸蛋这些,如果我接受了投资,那就只能作为他蛋产业中的一 部分。我最主要的是想把自己的鸸鹋(产业)做大,想把鸸鹋作为我们的一番事业做大,发展深加工,把包括鸸鹋油、孵化等一条产业链做起来。”

因此,虽然明白对方的好意,但考虑再三,他还是选择了拒绝。

2013年,陈跃洲找到厦门理工学院合作,共同研发出了鸸鹋油提炼设备,提炼出的鸸鹋油每公斤市场价可卖到600多元。他的鸸鹋油化妆品生产也在酝酿之中。

陈跃洲指着一只鸸鹋说:“从它背部到尾部的皮下,有一层近1厘米厚的脂肪,像这样一只鸸鹋,能产17~20斤油。”

“在我们的设想中,养殖场以后就是以养种鸟、孵化、养小鸟为主,然后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养。等我们的鸸鹋量上来了,自己的加工厂,自己的精油提炼,一起上来。”

创业6年多,陈跃洲的梦想始终没变,他要做中国鸸鹋第一人。“套用我一个老师的话说,在一个行业,就要窝个十年,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。因为我看好它,所以我一直在这里待着。”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其他养殖鸸鹋养殖

2021年家庭农场申请条件和扶持政策有哪些

2021-6-17 20:24:54

鸸鹋介绍

关于鸸鹋的进化那些事

2021-6-17 20:31:43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